发布日期:2025-04-15 07:36 点击次数:99
说到“生产总值”,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GDP”,也就是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但你有没有想过,大自然其实也在“生产”东西?大海除了提供鱼虾、海盐,还能“生产”什么?
我们过去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蓝色的海洋也是如此。海洋不仅仅是一片辽阔的水域,它每天都在默默地让人类享用到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海岸线,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它是无数生物的家园。这些都是它的“贡献”,可是,问题来了,海洋这些“服务”到底值多少钱?我们又该如何衡量它们的价值呢?而“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marine gross ecosystem product, 简称“海洋GEP”),就是专门用来衡量海洋生态系统的“贡献”的。
跳岩䲁像一只蜜蜂飞舞在二月茂盛的马尾藻森林里。截图来源:©大湾区海洋生物数字文献库(GMBDL),深圳梅沙海洋图书馆出品
海洋GEP,为什么?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给海洋的“生态贡献”标上价格,算一算它每年到底“产出”了多少“价值”。
展开剩余85%过去,我们只会计算海洋渔业、航运、旅游等直接带来的经济收益,但对于海洋在生态系统中的贡献,比如它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维持了多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了多少台风带来的破坏,我们很少去量化。现在,通过这套核算体系,我们可以把这些生态效益也换算成“价值”,让大家真正看到海洋的“生产力”。
卡塔尔的红树林。©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红树林——它们长在海岸边,看起来像一片普通的树林,但其实它有着巨大的生态价值。红树林不仅能固定大量的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防风挡浪,保护沿海居民免受台风侵袭。如果没有红树林,每年因风暴、海浪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更大。而在“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里,这些红树林的贡献都会被计算进去,变成一个具体的价值数字,告诉我们它到底值多少钱。
同样的道理,珊瑚礁也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者”。别看它们只是一些小小的石灰质结构,但它们支撑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没有珊瑚礁,许多鱼类就会失去栖息地,渔业资源也会受到影响。此外,珊瑚礁还能减缓海浪的冲击,减少沿海侵蚀。在核算体系中,这些生态作用都会被量化,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珊瑚礁的价值。
海洋GEP,怎么算?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些“价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这就涉及到科学模型和数据分析了。研究人员会收集大量的数据,比如海水中的碳吸收量、生物种群数量、海浪对海岸的影响等,然后通过科学模型进行计算,最终得出一个客观的数值。这些数据不仅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也包括社会调查、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技术,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看似“无用”的荒野,维系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个例子是,历史上,大鳞钩吻鲑在北美洲的自然分布范围从南部的加利福尼亚文图拉河延伸至北部的阿拉斯加科策布湾。但是,由于水坝建设和栖息地改变、生态连通性被阻隔,许多曾经繁盛的种群已经消失或大幅缩减。在亚洲,其分布范围从日本北海道向北延伸至北冰洋,包括东西伯利亚海和帕利亚瓦姆河。为了控制大湖区的外来入侵物种鲱鱼,1967年,密歇根州自然资源部将大鳞钩吻鲑引入密歇根湖和休伦湖,取得了显著成效。随后,大鳞钩吻鲑被引入其他大湖,成为当地重要的游钓鱼种。此外,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和新西兰,大鳞钩吻鲑也建立了稳定的种群。上图是逆流而上的大鳞钩吻鲑(已经呈红色),即将产卵。图源:Ryan Hagerty/美国鱼类与水生生物保护局
海洋GEP,有啥用?
那么,这样的核算有什么意义呢?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
过去,我们常常觉得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意填海、污染、过度捕捞,……结果,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许多情况下都不可逆转(比如向海要地、天然的/自然岸线的丧失)、追悔莫及。可是一旦这些生态损失被量化,大家就会意识到,原来破坏一片红树林、填掉一片湿地,带来的损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换句话说,这就像是给海洋生态做了一本“账本”,让我们看清楚哪里是亏损的、哪里是增值的。
有了这套核算体系,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这样一来,各地政府在制定海洋保护政策、规划海洋资源利用时,可以参考这些数据,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比如,在一个地区,如果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总值特别高,就说明这里的生态资源非常重要,应该优先保护,而不是随意开发掉。
另外,这种核算还能推动生态补偿机制。举个例子:如果某个企业为了发展项目,不得不影响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就可以根据这套核算体系,计算出它需要支付的生态补偿费用,从而用于修复/恢复生态、或者在其他地方进行补偿性保护。这样一来,生态破坏的成本就变得透明了,也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栉江珧(学名:Atrina pectinata),又名牛角江珧蛤,是一种大型的双壳贝类,常栖息在潮间带到20米深的浅海的砂泥底质中,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它的外形独特,壳呈楔形,表面有放射肋,前端尖锐,后端宽大。栉江珧的闭壳肌发达,肉质肥美,营养丰富,是著名的海产珍品。它的后闭壳肌干制后即为我们所熟知的干贝。栉江珧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也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对象。©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有了这个数字,就等于我们给海洋的贡献戴上了一副“眼镜”,让它的价值变得清晰可见。
当然,这个核算体系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毕竟,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几个数字就能完全衡量的。但这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未来,随着数据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海洋的认知会更加精细,核算方法也会越来越精准。
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就像是给海洋做一次“经济体检”,让我们知道它的“健康状况”如何,也让我们明白,它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库,更是一个无形的“生产者”,每天都在为人类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希望通过这样的核算体系,人类就能更加珍惜、更重视保护这片蔚蓝色的海洋,让它的蓝色“生产力”持续下去,造福子孙后代(而不是在我们这代把它消耗殆尽)。
思考题·拓展思维
Q1、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核算方法尚未完全统一,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些MEP核算体系如何在借鉴国际标准(如SEEA-EA、IPBES等)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避免成为一个封闭/或孤立的体系?
Q2、海洋GEP核算虽然能够量化海洋生态系统的贡献,但在实际政策落地过程中,如何避免仅停留在数字游戏,而真正转化为促进生态保护、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有效工具?
Q3、“核算”意味着对对象有充分的理解,但海洋仍然充满未知——人类当前对于海洋的了解,亦或如九牛一毛耳。那么,在科学认知尚不完整的情况下,从逻辑上/哲学上说的话,海洋GEP核算这个概念是否存在天生的、概念性缺陷?
海洋的GEP核算试图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提供量化衡量标准,但海洋生态功能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远超人类现有的经济模型。在如此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海洋GEP核算是否可能导致人为简化,甚至忽略关键生态过程呢?
Q4、在核算的前提下,往往需要明确边界和对象,但海洋是流动、无边界的系统,且生态功能往往依赖跨区域、跨时空的相互作用。如此复杂的系统是否真的适合采用固定指标进行核算,还是应当探索更适应海洋特征的评估方法?
Q5,海洋GEP如何确保具有动态的适用性?举例来讲——2024年7月科学家们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深海结核的“暗氧”现象——是指在没有光照的深海环境中,多金属结核能够产生氧气的现象。他们发现,多金属结核富含锰、铁等多种金属成分,可以起到类似电池的作用。这一发现,对于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评价(EIA)带来了挑战。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想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请专家们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海洋GEP核算体系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动态的框架,确保最新的科学发现能迅速纳入评估,以避免核算体系滞后于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认知的进步?
(注: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提问部分略带个人观点,很不成熟。欢迎留言、讨论、批评。)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海诗.什么是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海洋与湿地.2025-03-17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